2012年4月28日 星期六

台中市昔日名人

翁茄冬-101

翁茄苳(1915~1978)台灣彰化人。法號達道。早年信佛,曾於台中市中區中正路經營大同電器行,頗熱心於地方公益、育孤濟貧等善舉,故「翁大善人」之名不脛而走。民國四十九年(1960)膺選全國十大好人好事代表,並二度膺選全國敬軍模範。一生以信佛、佈施、弘法、護法為職志。嘗從事電台講經,並深入僻壤巡迴布教。曾任中國佛教會常務理事、中國佛教會台灣省台中市支會理事長、大覺院董事長兼住持等職。

張啟仲-101

張啟仲(1916~2009),台灣醫師、政治人物,出生於台灣日治時期台中廳葫蘆墩支廳(今台中市豐原區),是「番仔駙馬」張達京的後裔,是台中市地方派系「張派」始祖。曾任台中市議會議長、台中市長、立法委員。長子張光輝擔任過國大代表,姪孫是現任台中市議員張宏年,外姪為前新光醫院副院長黃芳彥。

創辦台中客運、第七商業銀行、全聯社(全聯福利中心前身)以及1983年在台中市北屯區大坑風景區的卡多里山上遊樂園,一度成為大台中地區最早及最大的主題遊樂園。

徐灶生-101 徐灶生夫人-101

第一屆台中市議會議長徐灶生及夫人

林丁傳-101 林丁傳夫人-101

大使大飯店董事長林丁傳及夫人。

林鳳榮-101

金生運送行林鳳榮先生。

顏樹木-101

顏新發糕餅店老闆顏樹木,曾任台中市議員。

張夏雨-101

東陽麵粉廠總經理張夏雨。

建成頭

建成機車行老闆

孫柏青夫人-101

孫伯菁醫師夫人。

鄰居夫人

繼光電器行老闆娘。

酒吧業者進駐台中市中區議題研議

2012/04/27 09:30 台中市政府都市發展局有關中區再發展諮詢會議系列,在台中州廳中正廳召開酒吧業者進駐台中市中區議題研議會議,由都發局長何肇喜主持。

此會議主題不明定義不清,話說得多事情做得少,內容乏善可陳。與會的政府及民間單位很多,看不出應該有誰要實際負責整合推動。

倒是有機會進入中正廳拍照留下資料,這個地方長久以來都是台中市政府治理台中的主要議事廳,有其重要的歷史地位,牆上掛著歷屆台中市長的油畫肖像。台中州廳應該用心保存為台中市政發展的博物館,為後代子孫提供緬懷民主政治發展過程及學習政府運作的場所。然而台中市的政治人物缺乏遠見唯利是圖,有了新的市政中心之後就要廢置原有的場所,將土地使用項目更改為商業用地,並將此歷史建物交給商人改建為觀光飯店,個人在此呼籲有歷史遠見的民眾應該挺身出來,告訴台中市政府應該作出正確的決策。

DSC_0126

DSC_0127

DSC_0128

DSC_0129

DSC_0130

DSC_0131

DSC_0132

DSC_0133

DSC_0134

DSC_0135

DSC_0137

漢宮大樓申請整修

2012/04/27 14:00 台中市中區三民路59號漢宮大樓管理委員會主任委員潘哲雄先生,在大墩里里長張文華先生的陪同之下,到辦事處商討有關大樓外表整修,申請政府依照都市更新辦法補助實施。本會提供協助告之申請程序依及規定準備基本工作資料逐步進行。

潘哲雄先生為潘耳鼻喉科診所的醫師,談吐斯文有禮非常客氣,有心為大眾服務共同打造美好的大台中,我們需要有更多的人加入這項工作。

光復大樓

三民路第二市場旁的漢宮大樓需要外表的整修。

DSC_0138

潘哲雄先生與張文華里長在辦事處與理事長何澄祥在辦事處會談。

DSC_0143

潘哲雄先生與張文華里長。

DSC_0041

漢宮大樓現況。

看到中英大樓的感受

台中市成功路上的中英大樓是棟問題重重的老舊建築物,早期在使用上就有些問題,後來又發生火災及死亡事件讓問題更加複雜,最後因為產權問題互相糾葛只好擺爛讓時間去自然解決。

台中市中區類似這種情況的建築物不在少數,市政府都以這是私人產權的問題置之不顧唯恐惹上麻煩,由於缺乏公權力的介入加以處置,這些外表醜陋無法營業的閒置空間,不僅破壞市容也成了阻礙了市區商業發展的空間,個人覺得政府應以當家的立場負起責任研究出有效的辦法處理這些嚴重的問題。

如果政府以為花大錢搞新的建設就是英明,對這些都市發展的問題視而不見避重就輕,結果更顯得官員的無能。希望政府不要每次遇到棘手的事情就上網招標丟給得標廠商去負責任,弄一大堆官樣的研究報告卻無濟於事。

DSC_0001

DSC_0002

DSC_0109

台中市民看到這些景象的感受,心頭上總會陣陣淌血累積民怨,再不拿出具體行動方案,總有一天會爆發出集體反抗的力量。

2012年4月27日 星期五

台中市公有第二零售市場巡禮

台中市公有第二零售市場位於中正路與三民路口,興建完成於1917年日治時期,為中區歷史悠久的傳統市場。在老台中人的心目當中,第二市場除了有一般傳統市場的銷售功能之外,有許多存在市場內的傳統美食;如肉圓、包子、餛飩、滷肉飯、愛玉冰、紅茶飲料等,最重要是靠近中山路這邊的青果街,想要買到高級的新鮮水果就必須來到這裡。

第二市場的中心點有座成放射狀的六角樓頂,從市場的各個入口處都可以走到這個中心點,這也成為第二市場的建築特色。台中市政府曾經規劃要將第二市場改建成客家圍樓的樣式,市民大眾以為台中市與客家文化的淵源不深,反對這種作法而告罷,最後只是整修市場部份的結構與外觀,保留住原始的面貌而失去現代化更新市場經營的機會。

DSC_0070

第二市場位於三民路這一面的入口處。

DSC_0071

靠近中正路這一邊的外觀。

DSC_0072

靠近中山路這一邊的外觀。

DSC_0073

我喜歡到入口處靠裡面那一家吃麻醬麵,客人可以隨便自己加麻醬。右邊這一家攤位以煎蘿蔔糕、糯米腸聞名,物美價廉引來許多客人上門。左邊有人賣一杯20元的冰紅茶,小學時期我常到裡面吃一個1.5元的肉圓,再來一碗加檸檬汁的愛玉冰。

DSC_0076

若不是為了拍照,我也不會闖到第二市場內的這一個角落,這裡有個寬闊的廣場,看得到六角樓的外貌。

DSC_0078

最沒有設計美感的營業門面。

DSC_0086

第二市場中山路邊的水果街。

DSC_0081

第二市場後面的興中街,以批發玩具、糖果雜貨而聞名。1974/01/28 興中街 3 號「義成堂糖果玩具行」10:30 發生爆炸,因於三樓大量貯存爆竹,加上通風不良,溫度過高,造成嚴重的爆炸,消防隊據報即出動 25 部消防車及消防人員前往搶救,而台中縣、美軍、空軍同時支援八部消防車及二部泡沫消防車前來支援,但也造成 31 人死亡,154 人輕重傷。

DSC_0079

位於中山路與興中街丁字路口的鳳麟大酒家,停業已久招牌卻光鮮依舊用料實在。好友林錦虎先生自稱在鳳麟大酒家結束營業的前一天晚上,找了一群老友前往舉行「最後一夜」的告別酒宴,我答應要請林錦虎及洪耀林幾位酒家常客吃飯,請他們口述回顧寫成台中市酒家文化的滄桑史。

DSC_0087

這是台中市糕餅公會常務理事潘春炎先生在成功路上開設的讚發糖果行,光是看招牌上面的電話號碼就可以知道歷史悠久的程度。

DSC_0089

DSC_0090

DSC_0088

DSC_0091

店內的佈置及陳列充滿了老雜貨店的味道,潘太太說經常有學生上門來請求准予拍照,這裡已經快要成為維護良好國寶級的文化資產了。我希望經發局能夠頒發證書廣為宣傳,做成標籤貼在產品上面成為觀光旅遊的紀念品,出這種壞點子讓他們老夫妻會忙得不可開交。

台中市中區清代道路的歷史遺跡

從前的台中盆地在漢人大量移民進入之前和別的地區一樣,也是一片雜草叢生的荒野,各種動物在此出沒,多的是台灣特有的梅花鹿,荷蘭人到台灣來貿易就是購買捕捉梅花鹿所製造的加工產品,在地的原住民人手不足,就從大陸沿海地區招募人工移民到台灣來開墾及從事梅花鹿的捕捉及加工業務。

犁頭店街

台中地區在滿清將台灣納入版圖之後,16世紀中期,台灣中部的原住民產生了大肚王國,共主稱為「大肚番王」,領域範圍主要於大肚溪上中下游的流域。康熙年間大肚番作亂,浙江定海總兵張國奉命於1864年渡海來平亂,事成之後曾建一小祠鳳湄洲媽祖,為今南屯街萬和宮之前身,也是台中市區最早建立的廟宇。後以劉國軒與劉源沂、黃鵬爵為大墾首,在南屯招佃開墾漸成聚落,是為在地正式農業開墾之始。

1731年清廷為鎮壓大甲社番亂,在此設貓霧捒巡檢署,為官治之始,二年後再設貓霧捒汛。由於南屯為彰化平原進入台中盆地之要衝,移民湧集,農具之製造與販賣應運而起,打造犁頭等農具之店舖聚集,且形成附近的農產品交易中心,故稱為「犁頭店街」,為台中市最早的街市。

大墩

台中市中區有柳川與綠川穿越其間,清廷於1721年平定「鴨母王」朱一貴之亂後,總兵藍廷珍來到台中,見此地土壤肥沃,又有水源可灌溉,遂上書清廷請准予開墾官庄,清廷許之。1727年藍廷珍指派墾首藍天秀、張嗣徵創建「藍張興莊」在此招佃開墾,後漢人來者日多,遂於今柳川與綠川之間形成一大聚落。

1733年設貓霧捒汛於犁頭店時,曾派總兵駐剳於此,並在今台中公園內的小丘上築造礮墩,「大墩」之名由此而起。

雍正、乾隆時期的大墩街盛行就地取材,以泥土混合稻草壓成泥磚砌牆,用竹架樑和茅草蓋頂建造所謂的土角厝家屋。道光年間大肚溪口的塗葛堀港開闢後,由福建進口大量杉材,於是木造房子漸多而取代土角厝。

省城之規劃

1885年台灣建省之議成,巡撫岑毓英查看形勢,認為彰化縣藍興堡橋子頭莊「山環水輳,中開平原,氣象宏敞,又當全台適中之地。」議建城垣、衙署以為省城。次年新任台灣巡撫劉銘傳再勘定,1987年疏陳置府城,移省會於此。

1989年令台灣縣知縣黃承乙動工監造,仕紳吳鸞旂擔任經理,中路棟字統軍林朝棟督導役兵建築城垣。初期先建八門四樓及衙署廟宇,大東門「震威」樓稱「朝陽」位於今糖廠附近;小東門「艮安」。大西門「兌悅」樓稱「聽濤」位於三民路林森路附近;小西門「撫順」。大南門「離照」樓稱「鎮平」在國立高農附近;小南門「巽正」。大北門「坎孚」樓稱「明遠」在台中公園正門口附近;小北門「乾建」。

1891年完成大半,完成的工程概有大北門(位於自由路、公園路口,今只剩樓亭,已遷至台中公園內,即「望月亭」)、小北門(位於台中醫院現址,今已不存)、大西門(位於台中法院宿舍附近,今已不存),以及由大北門經小北門至大西門的城垣。另有台中考棚、文廟、文巡捕廳、城隍廟等。

在準備第二期工程的時候,因劉銘傳去職,繼任的巡撫邵友濂持相反的意見,於1894年將省城移往台北,台中建省城的計劃半途而廢,影響到往後台中市都市發展的命運。

東大墩的主街

1874年因西屯的「西大墩」街市已經成形,原大墩的地名改為「東大墩」。東大墩的主街分成「頂街」、「中街」及「下街」三段。

所謂「頂街」指的約為今日成功路228巷以北,經光復國小至台中公園砲台山的這一段,原有一座「馬舍公廟」因建校遷至中山路靠近中華路為「撫順將軍廟」,頂街以西為舊暗街巷道區域,為私娼分佈之風化區。「中街」為中正路158巷及成功路228巷這一段,「萬春宮」位於中街是最熱鬧的商業區,米市及雜貨店都集中在這裡,柳川與綠川岸邊則為利用水力之水碓碾米廠集中地,為農產品加工區。「下街」為中正路161巷及中山路175巷至小北門這一段,又稱富貴巷,是蔬菜及鮮魚攤販集中的臨時市場,這一段有座搬遷到模範街再搬到北屯區山西路的齋教龍華派「慎齋堂」。

大墩街

清末時期台中市東大墩的主要街道,頂街、中街及下街位置圖﹝粉紅色巷道﹞。

DSC_0005

由成功路望向光復路光復國小的中街部份,成功路228巷。

DSC_0007

成功路228巷從光復路望向成功路的部份,過了成功路是中正路158巷。照片左方的垃圾桶是澄清醫院的廢棄物收集桶。

DSC_0008

光復路上光復國小的校舍。

DSC_0011

光復路上光復國小校舍對面,從前有段期間,男子行經騎樓就會被私娼館人員拿走鋼筆或眼鏡,或將自行車的車鎖鎖上拿走鑰匙躲入屋內,對面的學生則在教室裡面看熱鬧。

DSC_0013

從成功路口看中正路158巷,巷口地面畫的行車方向表示成功路是單行道。

DSC_0018

從中正路口望向中正路158巷及成功路228巷,盡處是光復國小,這裡是清代東大墩的中街,又稱為三角仔街。巷口左邊的柯達行照相器材店是台中市著名的照相機專賣店。

DSC_0020

在中正路巷口望往台中車站的方向,前面是中正路與平等街的交會處,也是市區內最高的地點,那棟大樓的原址為台中市消防隊的所在地,早期消防隊的頂樓設有瞭望台,可以看到市區內發生火災的地點,然後派人前往救火。

DSC_0016

從中正路口看中正路161巷,從這裡通往民權路的方向經過中山路175巷就是東大墩的下街,又稱為富貴巷。

DSC_0023

下街中正路161巷往中山路方向。

DSC_0024

深入中正路161巷。

DSC_0028

中正路161巷在中山路的巷口,永生參藥行是二姐秀滿好同學李雪珠的娘家,我進去拜會雪珠的大嫂,言談中對中區的衰退充滿無奈。

DSC_0032

中山路 202 號,靠近三民路的台中市第二信用合作社總社。

DSC_0061

中山路 214 號的長益鋼筆藝品坊名店,五十年前稱為「派克行」是專門販售高級鋼筆的商店,如今全省還在銷售鋼筆的專門店大約只剩十家左右。

DSC_0065

第二代老闆李順良夫妻堅守本業,期盼中區能夠恢復繁華。

DSC_0038

下街的中山路175巷往民族路的方向,這條巷子有過輝煌的往事。

DSC_0041

此處原為有名的松葉酒家所在地,因政府要課酒家鉅額稅金而改為地下酒家營業,當年不敢明目張膽掛出招牌,在黑暗的巷子裡迂迴進入內部引為趣談。

DSC_0040 

中山路175巷內停業多年的新天地飯店餐廳,當年的知名度比梧棲的新天地餐廳還要高許多,是許多公司招待客人用餐的地點。當附近開設鵝城的店家告訴我這就是新天地餐廳時,引起了我對往事的許多回憶,尤其是有一位到麵粉廠裝設機器的瑞士布勒公司技師,因為應酬喝酒過量獨自一人在飯店房間暴斃,鵝城老闆非常訝異我居然知道此事,只好坦承該人之死亡與我們公司有些關聯。

DSC_0045

民族路要進入民族路121巷的入口處。

DSC_0046

民族路121巷往民權路的方向望去,盡頭過民權路是台中市議會,這條巷子有一些餐廳是市政府員工常來之處。

DSC_0050

巷子內的角落有一間開台聖王「國姓廟」。

DSC_0054

民族路121巷內有一家老字號專賣鵝肉及當歸鴨的「富貴亭飲食店」是我常去光顧的地方。我說你們店名的由來該是和這條巷子又名「富貴巷」有關聯,年青的接班人一頭霧水毫無所悉。

DSC_0048

數十年如一日,這就是陪伴著我們成長的台灣飲食。

結論

過去我經常在這些巷子穿梭,也聽人家說過中區有清代遺留下來的頂街、中街及下街,卻從來沒有將這二件事情結合在一起過,經過這一趟專程的探尋,對於台中市的歷史忽然之間豁然開朗,整個思緒也往前推進了數百年,這就是我家鄉的歷史文化。如果生長在此地的人都沒有辦法陳述自己所居住地區的由來,又要如何能夠讓外地來的陌生遊客理解?我很高興能夠寫出這篇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