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3月1日 星期四

用文字留下歷史

999

這場景讓人不禁讓人想起『台灣城市究竟因何而生?又因何而死?』...

做為一位駐足於台中的城市訪客來說,不免遭人質疑,僅憑幾天的接觸,就想了解一個城市?我也曾因此膽怯過。

但又有多少人曾深刻檢討過戰後至今的台中的都市計劃呢?現在掛在牆上的計劃圖與現實有多大的落差?區區幾條死硬的建築技術規則,還有幾張由建築師、規劃師熬了一晚(或是幾晚),用佈滿血絲的眼睛畫出來的圖,竟要決定千千萬萬人、甚至幾代人的居住行為。

還好在戰後政府勢弱之餘,人民不僅有了可以呼吸的間隙,更讓人民的創造力得到解放,於是台中舊市區及火車站周邊曾有了精采的都市生活。因扮演區域中心點,挾著交通集散的便利性,帶來了四面八方的消費人潮,而那些南北往來的商務人士、消費人口,更甚是成功嶺大專兵...等,見證過往舊市區人聲鼎沸的商業動能,更述說著這個城市的歷史。

若以謝英俊建築師「朗讀違建」的觀點看起,過往的無作為,無形中讓人民能肆意揮灑著原始的生命力與創造力,並戲耍著公權力與建築師以及中產階級的美學。

於面對開發與保存的天秤上時,新建、整建、重建、開發、拉皮、保留等字眼一一浮現於我眼前,於反思『台灣城市究竟因何而生?又因何而死?』課題之前,內心突然問起了自己,為何要掉落生與死的框架之中,何不從『捕捉城市靈魂』為出發點呢?

然而,『閱讀』本身為我帶來了信心。打個有趣比方,《荷馬史詩》,固然需要有一批精通原文的學者去研究,但是如果沒有廣大的讀者,它的偉大就會大打折扣。城市不也是如此嗎?

我想,每個人都有權力去閱讀城市,而非一定要清楚知道故事情節,才有資格去閱讀。每個城市對於外來者而言,都會容易的承載著其各自特點,但在這些城市住過很久的人,卻可能對許多『特徵性』的東西習以為常,反而不一定可以說得出太多。

轉瞬間的印象,往往為我帶來少有的真實性...

By Austin Chen 2012/03/01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